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

婚禮

此篇文章為之前好友蛋捲結婚前,我寫給他的一封信。內容經過些許修改,但大致上保持原樣。主要是寫些自己對台灣婚禮的想法,看過的人,結婚時就不用想要不要寄喜帖給我了。

蛋捲:

很高興聽到你要結婚,祝你有個快樂的兩人生活。

不過很抱歉,我無法參加你的喜宴。


儘管畢業後,大家見面相處的時間實在少得可以,但是我依然十分珍惜彼此的友誼。

還記得有次你問我,關於「說謊、說實話」的事情,那時我們還在中正,你說有次你正從中正的停車場要騎車回頭橋的家,碰到朋友問你要去哪,你不知該如何回答,如果說要回家,還要解釋老半天等等。

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此事。

還有一次你說我是個很有原則的人,並問我的基本原則為何?很高興得到你的讚賞(假如那是讚賞的話)。其實那次我答的並不是很好,因為我的確不知道,自己的基本原則為何。即使至今也是如此。

不過有些我自己認為對的事情,我還是儘量去堅持。

例如「誠實」這件事。

有時候堅持「誠實」,說來可能會被許多人笑話。例如在公司幫同事接到某通電話,同事卻說:「假如是誰誰誰打來的,就說我不在。」此時假如跟同事說:「我不說謊,你自己跟他說。」可能會被嗤之以鼻。

這時我常常是妥協的。

類似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,這才讓我覺得,「誠實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,而「說謊」有時又是多麼方便的事。

但是我還是儘量去做。儘管會被譏為「又不是什麼小學生」之類的語言。

講這些,又跟你的喜宴有什麼關係?

正是一些旁人看來好笑的堅持,造成我出社會後的某些困境,而「參不參加喜宴」正是其中之一。

出社會前,去不去參加喜宴幾乎不會是我的困擾,因為那時所參加的喜宴,大都是陪父母而去,一些所謂「禮數」上面的問題,從不是我需要去煩惱的。

畢業後,首次接到收件者是自己的喜帖,此時才開始深刻思考「參不參加喜宴」的問題。

那次「喜宴」是我中文系同學的,後來我有去參加,但是沒包紅包。不知是否因為「AB參加喜宴竟然沒包紅包」的消息傳開來後,從此我就再也沒收到中文系同學的喜帖。當然也有可能是畢業後就沒跟他們聯絡,所以他們結婚時,便不送喜帖過來。

其實一開始不包紅包的原因,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想法:「不是說要『請』喜酒,那不是請客嗎?怎麼去讓人請還要包紅包、給錢?」

「要請這麼多人吃飯,新郎、新娘哪來那麼多錢?」

「結婚是很花錢的,所以去喝喜酒,包紅包,算是一種贊助。」

「將來自己結婚,他們也會包回來,所以算是一種互助會的形式,這樣想就好了。」

當然,上面這些想法,都可以合理化「包紅包」的行為,但是我就是無法接受。

我甚至認為,「包紅包」這個文化是造成台灣婚禮演變成現今我極度厭惡的形式的原因。

因為來參加的人會包紅包,所以「喜宴」被認為是結婚中會賺錢的一項元素,可以用來貼補其他支出,例如拍婚紗照、喜餅等等。

要反駁此點,必須先有個前提:「結婚真的得花這麼多錢嗎?」

我的看法是:「當然不是!」

我在美國聽一位朋友講述她兒子結婚的情形。

她說,那是發生在感恩節。感恩節在美國是很大的節日,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晚餐。但是那次感恩節,她兒子卻要大家到他女朋友家,和他女朋友的家人共聚吃晚餐。我朋友一開始不讚成,因為多年來都在自己的家裡吃感恩節晚餐,今年也想一樣,不想到別人家裡去。不過在兒子的堅持下,全家人只得過去。在到了兒子女友的家中後,所有人都到齊了,卻出現了一位陌生人。她的兒子和兒子的女友都是律師,而這位陌生人是他們的朋友,是位法官。原來她的兒子和女友計畫在感恩節、兩家人都聚在一起的機會,完成終生大事,而這位法官就是來幫他們證婚的。整個婚禮簡單、隆正,並在雙方家人的祝福下完成。而這位法官朋友在證完婚後,便離開回去自己的家中參加感恩節晚餐。

這場婚禮幾乎不花什麼錢。

我很喜歡這樣舉辦婚禮的方式,但是這不是重點。

重點是,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舉辦婚禮。

有人喜歡花大錢、搞大的,極度誇張的就像最近湯姆克魯斯那樣。比較一般的就像台灣的婚禮那樣。有人喜歡簡單的,像我朋友的兒子那樣。

每個人辦自己喜歡的婚禮,本就是理所當然,但經費來源,說什麼也不能打到朋友的身上,也就是希望由喜宴的紅包錢來補貼。

我也不認為結婚的人一定要請客,如果想趁結婚時,和朋友聚聚,接受大家的祝福,可以說這頓飯每人多少,各付各的,就像平時朋友聚餐一樣。

畢竟不是每個結婚的人都有錢請朋友吃一頓飯。

再說一件最近我碰到的關於喜宴的事。

有位同事收到喜帖,談論的語氣顯得頗不願參加,因為還要包紅包,不願參加的理由我不清楚,可能因為不熟吧。這位同事接著抱怨,喜宴是在某個西式自助餐舉辦,每人大概只要三百多,實在是太小氣了。語氣中頗流露出,包了一兩千塊的紅包,只換來三百多一客的西式自助餐。我當時做出了現在頗後悔的反應,我直接以吐槽的口吻說:「不然你是要怎樣,把對方吃垮嗎?」

我想以兩個角度來談這件事。

第一,紅色炸彈。

我這位同事收到喜帖的態度很平常,就像是俗稱收到「紅色炸彈」,被炸到一樣。為何喜帖會被稱之為「紅色炸彈」,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「紅包」,收到喜帖的人代表要意外地付出一筆金錢,而且有時甚至是心不甘、情不願的。所以本來代表喜訊的「喜帖」,對收件者而言,竟諷刺地成為意含完全不同的「紅色炸彈」。這種「被炸到」的感覺,在收到來自半生不熟的朋友寄來的喜帖時,感覺更深刻。

試想一下,假如參加婚禮不用包紅包,還會有「紅色炸彈」這個詞嗎?

所以之前我還會參加婚禮時,每次有人問我要包多少,我回答我參加婚禮不包紅包,對方總是一臉驚訝,然後我就會說:「要讓紅色炸彈從我的世界中消失,這是唯一的方法。」

的確,我左思右想,要讓紅色炸彈從這個世界上消失,去除「紅包」文化是唯一的方法。


第二,婚禮的花費。

這點之前有談過了,我還是維持先前的看法:「重點是,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舉辦婚禮。」

但是很多人會說,現實生活中那有那麼如意。

不知為何,婚禮變成一種極度鋪張、奢侈的活動。從聘金、喜餅、婚紗照,直到喜宴,無一不花錢,而且是花很大筆錢。在每樣都花錢的情形下,喜宴中的「紅包(禮金)」,是唯一的收入。不知是否為了想在這方面賺上一筆,導致發喜帖像廣發英雄帖,發越多,來的人越多,紅包就越多。有些時候用掃射兩字形容都不為過。所以才會有像我同事那樣的受害者,收到半生不熟的朋友的喜帖,去了要包紅包覺得很幹,收到喜帖不去又不好意思。

如果沒有紅包文化,辦婚禮的人會更謹慎,因為經費有限,只有支出而無收入。會更慎選邀請對象,除非真是好友,否則不邀請。因為畢竟多請一個人就要多花一筆錢,不是每個人都是凱子,希望在自己的婚禮上看到不認識的人在劃酒拳。

「但是很多人會說,現實生活中那有那麼如意的。」

的確,結婚這檔事,時常是雙方父母在主導,寄喜帖時也往往是連誅九族,人多似乎難以避免,席開幾十桌更是稀鬆平常。這樣搞下來,幾十萬往往跑不掉,哪對新人負擔得了?不收紅包行嗎?

長輩要繼續搞紅包、越多桌越好那一套,那是他們的事。但是自己的朋友總是能掌握吧,不要在讓自己的朋友活在「紅色炸彈」的恐懼之中吧。

不過就光是好友這部份,費用之高也常令人難以負擔。

以一桌十人,費用一萬元為例,平均一人一千元。好友二十人就要兩桌,二萬元。

說實在的,我請朋友吃飯,從來沒請過一千元一頓的。四百多元的對我而言就算大餐。不知為何喜宴都要那麼貴?跟朋友吃飯,快炒一盤一百也是吃得很開心。但是父母說要氣派,不能讓親戚笑話,所以一桌沒有一萬不行,飯店最好要有星星。

好吧,朋友聚在一起熱鬧、高興,吃飯錢就像往常一樣:平分。

這是很容易做到的,訂餐廳早就知道一桌多少,要算每人該出多少,是再簡單不過。這樣一來,就能讓朋友避免活在「紅色炸彈」的恐懼之中。而且,也不用讓朋友傷腦筋「該包多少」。然後衍生出來的什麼「交情深淺決定紅包大小」之類的狗屁論調,更是可以免了。以金錢來衡量交情,實在也作賤「情」這個字。

這樣一來,喜宴也不會造成新人或朋友的負擔。但是若結婚的人還抱有趁喜宴賺一票的心態,以彌補婚禮其他項目的支出,這種人就不在此討論範圍之列了。

因為我還是認為:「經費來源,說什麼也不能打到朋友的身上,也就是希望由喜宴的紅包錢來補貼。」

如果真的沒錢,就不要搞那麼多花樣。

自從去年我哥有結婚的打算後,我更是厭惡婚禮的這些東西。我一開始和我媽說:結婚是小孩子自己的事,錢讓他自己出。可是傳統的母親認為,一定要幫兒子準備。我問大概要花多少,母親說五十萬差不多。

幹,五十萬怎麼可以花在這上面。

我家並不窮,但就像許多的台灣家庭一樣,家裡的成員為了房貸都在努力賺錢,希望能早日還清。為了結婚而花五十萬,我怎麼樣都無法認同。

或許因為如此,我近來越來越討厭婚禮。甚至想,如果沒有禮金的收入,婚禮是否會變得更樸素、簡單一點。

說到這裡,我又要跳回前面所說的:

重點是,每個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舉辦婚禮。有人喜歡花大錢、搞大的,極度誇張的就像最近湯姆克魯斯那樣。比較一般的就像台灣的婚禮那樣。有人喜歡簡單的,像我朋友的兒子那樣。

每個人辦自己喜歡的婚禮,本就是理所當然,但經費來源,說什麼也不能打到朋友的身上,也就是希望由喜宴的紅包錢來補貼。

所以,不包紅包的我,在某日決定,從此不再參加喜宴。

如果是不熟的人,儘管任他們說:AB只是小氣罷了。

講了這麼多,也不知道蛋捲你有沒有耐心看到這裡。

我是很高興你要結婚了,也衷心地祝福你有個快樂的婚姻生活。我想這份祝福,不會因為我沒出席你的喜宴而有所減損。反正在喜宴中,人那麼多,你那麼忙,說不定根本沒注意到我有沒有出席。

心有所感,越扯越遠,真是抱歉。

祝你婚姻快樂。


AB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
曾多次和朋友討論到台灣婚禮的事情,很多人都說,許多都是上一輩要求的,等到我們這一輩大了,下一代的婚禮就不會這樣。

我一直在想,我們憑甚麼認為自己比上一代好?等到我們能作主時,真的能拋棄現在我們所認為的陋習嗎?還是又會生出一些「不得以的苦衷」,讓這樣的制度再一次持續下去。

不光是婚禮,許多事都是如此,別把自己估得太高了,到時候就知道。

3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AB

我是慶忠
很久沒見啦
有空寫信過來
milesdai@hotmail.com

小樂 提到...

因為最近類似的事情 朋友轉貼你的文章給我 我真感動得快哭了因為我以為只有我和另一個朋友這樣想 一直告訴自己不是異類 只是很多"本來應該"的事情 早就不適用現代 感謝你的文章~很有條理頭緒 不像我在好友面前抱怨得沒頭沒尾~

AB 提到...

很高興還有人看到這篇文章,也謝謝你的肯定。
傳統不一定對,也不一定錯,但是不去省思傳統的對錯而就這樣遵循下去,這種盲從就一定是錯的。

溝通與和諧(當兵時的作文)

我要講一件事,是有關一個人犯錯被我親眼撞見,但若把這件事詳實地說出,我好像就變成大家口中的抓耙子,專在背後說人壞話,雖然我說的是實話。總之,或許是我沒有做抓耙子的勇氣,也可能是我沒有說實話的勇氣,無論如何,我決定扭曲事實的原貌,改說另一個類似的故事: